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减少血液病漏误诊的价值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图/表
  • 访问统计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引证文献
  • 资源附件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其与疾病病理机制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5年3月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确诊的120例DIC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凝血功能检测,包括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根据DIC病理生理分期,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高凝期(44例)、消耗性低凝期(40例)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36例),比较各组间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APTT、PT、TT、INR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FIB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不同分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患者之间凝血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D-D、APTT、PT、TT和INR随病情进展逐渐升高,而FIB呈逐渐降低趋势。高凝期患者的D-D、APTT、PT、TT和INR水平显著低于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均P<0.05)。而FIB在高凝期显著高于消耗性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均P<0.05)。结论凝血检验指标与DIC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不仅可作为诊断DIC的重要实验室依据,还能为疾病分期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动态监测指标,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分享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5-08-25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