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梁宏正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特点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图/表
  • 访问统计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引证文献
  • 资源附件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版本)”,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梁宏正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的中药处方,挖掘其中的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其在临床治疗慢性肾衰中的用药特点。方法本次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肇庆市中医院门诊并经梁宏正教授诊治的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共计136例,剔除守方的诊次,共收录初、复诊处方,共计382首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版本)”行用药频次、组方规律及聚类分析等操作。结果药物使用频次分析,共纳入梁宏正教授治疗慢性肾衰方剂382首,药物涉及135味,使用频次高达80次或以上的药物共有12味,以茯苓频次最高,为284次;其余药物为泽泻(频次278次)、丹参(频次234次)、党参(频次225次)、白术(频次211次)、山药(频次197次)、黄芪(频次154次)、猪苓(频次149次)、山茱萸(频次135次)、陈皮(频次127次)、熟地(频次126次)、三七(频次114次)。对药物的“四气”进行分析,温性药频次为1894次;平性药(频次1894次)、寒性药(频次1637次)、凉性药(频次1557次)、热性药(频次149次)。对药物的“五味”进行分析,以甘味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苦味药、辛味药、酸味药、咸味药,累计频次各为3353次、2068次、1578次、513次、136次。对药物归经进行分析,以脾经频次最多,为2842次;其次分别为肾经累计2358次、肺经累计2216次、肝经累计2107次、胃经累计1566次、心经累计1355次、膀胱经累计732次、胆经累计423次、大肠经累计359次、小肠经累计181次、三焦经累计89次、心包经累计89次。对药物功效进行分析,可见补虚类最多,累计1510次;其次分别为利水渗湿类累计1032次、活血化瘀类累计444次、收涩类累计433次、清热类累计425次、理气类累计324次、解表类累计278次、化湿类累计199次、止血类累计166次、温里类累计128次。设置支持度、置信度依次为30%、0.9,得到频次高达100次及以上的药物组合共72组,其中频次排序前8组分别为:茯苓,泽泻;茯苓,党参;茯苓,泽泻,党参;泽泻,党参;泽泻,山药;茯苓,泽泻,山药;茯苓,山药;茯苓,白术。根据K-means算法将所录入的382首方剂归为3类,最终得到3首类方,分别为:茯苓,泽泻,白术,党参,丹参;泽泻,茯苓,山药,丹参,党参;丹参,六神曲,芦根,黄连,薏苡仁。结论梁宏正教授治疗慢性肾衰以补虚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收涩类、化湿类等药品为主;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丹参、党参、白术等;常用温性药、甘味药、归脾经的药物;常用药物组合有:茯苓、泽泻,茯苓、党参,茯苓、泽泻、党参;以上皆体现其“补肾、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固肾涩精、清利湿热”的临床辨证特色。本研究得出3个新处方分析为慢性肾衰潜在的核心处方,分别为:①茯苓,泽泻,白术,党参,丹参;②泽泻,茯苓,山药,丹参,党参;③丹参,六神曲,芦根,黄连,薏苡仁。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分享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5-09-03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