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瑾,戴南,胡潇月,胡然,姜红燕,谭洪,张旭祥,蒋丽珠,彭素芳,邹涛,孙华,熊鹏
2025, 2(11):1-3.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升高。糖尿病并发症中,尤以认知功能障碍受到广泛关注,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了提高临床对糖尿病认知障碍的管理水平,本专家组基于现有证据,在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筛查诊断、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方面达成本共识。
2025, 2(11):4-6.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新圩镇中心卫生院2024年高血压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新圩镇中心卫生院2024年1—12月高血压高危人群筛查中的14713例高血压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筛查确诊高血压的1723例患者为研究组,以纳入高危人群管理的12990例高血压高危人群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新圩镇2024年高血压高危人群确诊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性别、年龄、饮酒情况、BMI、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研究组男性(62.86%)、饮酒(59.95%)、45~54岁(44.75%)、55~64岁(32.04%)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55.67%、45.99%、35.80%、16.09%)(P<0.05);研究组BMI(31.65±2.65)kg/m2、空腹血糖(6.25±0.84)mmol/L、胆固醇(6.03±1.03)mmol/L、甘油三酯(3.06±0.55)mmol/L、低密度脂蛋白(5.01±1.66)mmol/L水平高于对照组[(29.94±3.25)kg/m2、(6.09±1.09)mmol/L、(5.88±1.05)mmol/L、(2.94±1.55)mmol/L、(3.74±1.94)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3±0.44)mmol/L水平低于对照组(1.20±0.69)mmol/L(P<0.05);45~64岁(OR值=1.950;95%CI1.697~2.242)、饮酒(OR值=1.684;95%CI1.302~2.177)、BMI过高(OR值=1.525;95%CI1.049~2.217)、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过高(OR值=1.732;95%CI1.195~2.508)是新圩镇2024年高血压高危人群确诊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45~64岁、饮酒、BMI过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过高是新圩镇2024年高血压高危人群确诊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对45岁以上人群进行定期监测、加强健康教育、减少饮酒、保持良好饮食习惯、适量运动等方法,控制血压,减少高血压高危人群发病风险。
2025, 2(11):7-10.
摘要:目的探究松江区孕产妇精准实施预防出生缺陷健康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024年1—6月在上海市松江区妇幼保健所开展早孕建册、孕期管理和产褥期保健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的出生缺陷风险将其分为一般风险组(n=1968)、高风险组(n=604),两组均精准实施预防出生缺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对出生缺陷知识知晓情况及预防出生缺陷行为依从性情况。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的出生缺陷基本概念、怀孕与戒烟时机的关系、发生神经管畸形的主要原因、出生缺陷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出生缺陷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预防生育“唐氏综合征”的方法、习惯性流产夫妇再次生育前的准备和明确“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正确做法方面的知识知晓情况均显著改善(P<0.05),且高风险组干预后的明确“地中海贫血”基因是否能继续妊娠和明确“唇腭裂”患儿的正确做法方面的知识知晓情况显著改善(P<0.05)。与干预前比较,一般风险组对产前检查的依从性高于干预前(P<0.05),两组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依从性、主动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的依从性、避免接触不良环境的依从性、对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依从性和再次怀孕主动参加孕前检查的依从性均高于干预前(P<0.05),高风险组主动参加预防出生缺陷课程的依从性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基于孕产妇出生缺陷风险类别实施精准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能显著提升松江区孕产妇对出生缺陷核心知识的知晓率,并有效改善其预防相关健康行为的依从性。
2025, 2(11):11-13.
摘要:目的探讨孕晚期产妇B族链球菌(GBS)感染对新生儿感染指标、临床症状及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60例确诊为新生儿感染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母亲孕晚期是否合并GBS感染,将新生儿分为两组,母亲孕晚期GBS感染者(n=162)作为研究组,母亲孕晚期非GBS感染者(n=98)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在实验室感染指标、临床症状与体征及疾病结局方面的差异。结果出生后6h,研究组与对照组的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72h,研究组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6h,研究组WBC、NEU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72h,研究组WBC、NEUT%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黄疸、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肺炎、败血症、肠炎及贫血的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脑膜炎的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母亲GBS感染的新生儿具有特征性的实验室改变,早期炎症指标升高、后期血小板水平降低,不良疾病结局发生率升高。对母亲GBS阳性的新生儿,建议在生后6h内尽早完善感染指标监测并动态观察,以便及时干预,改善预后。
2025, 2(11):14-16.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循证的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术后患者运动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2-12月在本院心血管内一科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39)行常规护理,观察组(n=39)行基于循证的运动干预方案。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LVEF、LVEDD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基于循证的运动干预方案可进一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早期心功能,并降低术后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2025, 2(11):17-19.
摘要:目的探讨小针刀疗法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型膝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内侧间室型KOA患者来源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骨科诊疗序列,经伦理审查后入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单纯胫骨高位截骨术)与治疗组(30例,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小针刀疗法)。纵向评估两组患者三个时间节点(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以及负重位X线片测量的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胫角(FTA),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VAS、HSS评分与MPTA、FTA角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个月,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治疗组MPTA、FTA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针刀疗法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可显著改善内侧间室型骨KOA患者的疼痛、关节功能及影像学指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2025, 2(11):20-22.
摘要:目的探讨单吻合口胃旁路术在肥胖症患者减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本院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就诊的80例肥胖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各40例。观察组行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对照组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对比两组总体重减少百分比、减重指标、血脂代谢指标及减重满意度情况。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总体重减少百分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体重、BMI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体重、BMI及术前血脂代谢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92.50%与77.50%,P>0.05)。结论在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治疗中,单吻合口胃旁路术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在术后早期的总体重减少百分比和短期减重效果上效果相当,前者在调节血脂代谢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 2(11):23-25.
摘要:目的讨论老年骨质疏松性退行性腰椎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21年12月至2024年12月就诊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华医院的12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其设定为60例对照组和60例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治疗使用常规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研究组治疗使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症状的改善情况、炎性指标变化以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情况较对照组更优(P<0.05);术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各指标改善显著(P<0.05);术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清炎性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IL-6、IL-10、TNF-ɑ、C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较对照组数值增加(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退行性腰椎患者的应用作用显著,患者的腰椎功能逐渐增强,且患者面临的疼痛情况改善,患者治疗效率提升。
2025, 2(11):26-28.
摘要: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在高位单纯性肛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在黔东南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n=40)接受经括约肌间切开术,对照组(n=40)接受传统挂线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治愈率、伤口愈合时间、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镇痛药使用频次以及肛门功能(Wexner评分)。结果两组术后治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1次排便及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镇痛药使用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Wex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安全有效,可在保证治愈率和肛门功能的基础上,显著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 2(11):29-31.
摘要: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效能,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4年2—12月就诊于广州市天河区中医医院患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300例,将高频超声作为所有患者需接受的主要检查方式,同时获得所有患者的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高频超声的诊断效能及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血流信号分级、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影像学特征。结果高频超声检查方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89%、99.17%、99.00%;对比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血流信号分级、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像学特征后得出良性组与恶性组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5, 2(11):32-34.
摘要:目的探析孤立性肺小结节疾病诊断时运用高分辨率CT方法的价值。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开展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1月至2025年3月期间的108例经胸部CT发现的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述患者分别接受高分辨率CT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将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高分辨率CT的诊断效能,并比较孤立性肺小结节良性与恶性患者的影像特征、病灶组织CT值。结果“金标准”诊断结果显示68例是良性,40例是恶性;高分辨率CT对孤立性肺小结节的良恶性诊断准确性达到93.52%,且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恶性组CT征象中的空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和血管集束征的发生率均高于良性组,且钙化灶发生率低于良性组(P<0.05);在增强扫描期,恶性患者组织的CT值均更高(P<0.05)。结论高分辨率CT在孤立性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中具有较高效能,能够通过影像特征以及CT值有效区分疾病的良恶性,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2025, 2(11):35-37.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D64、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继发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4年3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后继发性感染发生情况分成继发感染组(n=65)和无感染组(n=6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CD64、IL-10及CRP水平结果,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D64、IL-10及CRP值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继发感染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D64、IL-10、CRP值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继发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CD64、IL-10、CRP值显著高于无感染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继发感染的因素有CD64、IL-10、CRP(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64、IL-10、CRP及联合预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继发感染的AUC分别为0.783、0.832、0.791、0.931,联合预测的AUC高于单个变量。结论CD64、IL-10及CRP都是能够有效反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继发感染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其三者联合检测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继发感染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2025, 2(11):38-40.
摘要:目的评价循证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24年5月至2025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药物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循证护理组(n=45)和常规护理组(n=45)。常规护理组予以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予以循证护理,经相同护理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情况、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心绞痛症状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循证护理组心绞痛持续时长短于常规护理组,且发作频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均P<0.05);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P均<0.05)。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2025, 2(11):41-43.
摘要: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FCC)对乳腺癌(BC)患者出院后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法抽取2024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BC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出院后予以常规随访护理,观察组出院后除了常规随访护理还予以FCC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自我效能(GSES评分)、生存质量(FACT-B评分)及心理情绪(SAS评分与SDS评分)。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GSES评分、FACT-B评分及SAS评分与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GSES评分、FACT-B评分高于对照组,SAS评分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BC患者出院后开展FCC模式干预,可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生存质量,减轻负面情绪,有应用价值。
2025, 2(11):44-46.
摘要:目的探讨鸟巢式护理应用于新生儿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2024年1—12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治疗的6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鸟巢式护理,对比两组的生长发育指标、各项护理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4周后的体重、身高、头围增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便次数、进奶增加量高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脱离暖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体温波动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皮肤溃损、硬肿、呼吸暂停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鸟巢式护理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增加进奶量及排便次数,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2025, 2(11):47-49.
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综合性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梧州市藤县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尿毒症患者纳入研究,并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均分为两组,包括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0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理状况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常规组低(P<0.05)。护理前两组心理状况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况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2025, 2(11):50-52.
摘要:目的探究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2月至2025年2月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PICC置管患者100例参与分析,以计算机随机法进行分组,研究组50例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对照组50例予以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情绪评分、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情绪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显著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25, 2(11):53-55.
摘要: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接受人文护理联合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对病情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80例BPPV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40例接受人文护理+常规康复训练的患者为对照组,40例接受人文护理+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前庭症状指数(VSI)、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VSI、DHI、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SI、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PPV患者在人文护理基础上增加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能够进一步改善疾病症状,提高自身平衡功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025, 2(11):56-58.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软体π型冰袋联合疼痛护理对鼻部手术术后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病例对照试验,选取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进行鼻部手术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n=46,常规护理)和干预组(n=47,常规护理+自制软体π型冰袋+疼痛护理)。对比两组疼痛水平、负面情绪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护理前疼痛水平、负面情绪状况、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护理后疼痛水平、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状况评分低于传统组(P<0.05);干预组护理后生理、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自制软体π型冰袋联合疼痛护理可以有效改善鼻部手术后患者的就医体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改善其负面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2025, 2(11):59-61.
摘要:目的探讨多方位呼吸功能改善护理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4年1—12月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39,常规护理)与试验组(n=39,多方位呼吸功能改善护理)。对比两组肺功能指标、呼吸困难程度、自我管理能力、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呼吸困难程度、自我管理能力、运动耐力、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FVC、FEV1、PEF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呼吸困难程度评分低于参照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6min步行距离远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94.87%与79.49%,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护理,实施多方位呼吸功能改善护理能更有效地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程度、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和运动耐力,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2025, 2(11):62-64.
摘要:目的讨论危机管理理论联合袋鼠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早产儿1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袋鼠式护理,并应用基于危机管理理论优化的护理流程和管理。评估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情况、神经行为发育情况、智能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头围、身长、体重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一般反应、主动肌张力、行为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PDI、M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15.00%(P<0.05)。结论危机管理理论联合袋鼠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有益于促进其体格、神经与智能发育,可降低感染风险,值得临床借鉴。
2025, 2(11):65-67.
摘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12月期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在急救中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急救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效率、住院时间、生命体征(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建立气道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检查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前,对照组与研究组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抢救6h后,两组患者心率均较抢救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氧饱和度较抢救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抢救1、3d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抢救3d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抢救1d后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有助于优化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在提升抢救效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 2(11):68-70.
摘要:目的研究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开展时效性激励护理联合肺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与观察组(时效性激励护理联合肺康复训练),各30例。对比两组肺功能指标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干预前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FEV1、FVC、PEF、FEV1/FVC及OI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群体中,时效性激励联合肺康复训练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肺功能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5, 2(11):71-73.
摘要:目的分析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阑尾炎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按时间分为对照组(1—5月,46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10月,40例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包括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睡眠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差异显著,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可取得明显的康复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高应用价值。
2025, 2(11):74-76.
摘要:目的探究心脏手术中联合护理方式(体外循环护理+优化麻醉护理)干预后,对患者病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实施心脏手术的患者共8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单纯体外循环护理(对照组n=40,如循环护理协作力的增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排尿量的记录、体位调整、体外循环的创建、咽喉与鼻温度的监测)和体外循环护理联合优化麻醉护理(观察组,n=40,如术前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的讲解、心理情绪的疏导、术前体位指导及压疮的防控、呼吸道的清洁及呼吸道阻塞的预防、生命指标的严谨观察、麻醉后观察生命体征、坠床的预防、管线的妥善处理等),就两组指标差异进行对比(包括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非常满意率为67.50%(27/40)、基本满意率27.50%(11/40)、不满意率5.00%(2/40)、总满意率95.00%(38/40);对照组非常满意率为50.00%(20/40)、基本满意率20.00%(8/40)、不满意率30.00%(12/40)、总满意率70.00%(28/40);总满意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护理后观察组显效率为57.50%(23/40)、有效率40.00%(16/40)、无效率2.50%(1/40)、总有效率97.50%(39/40);护理后对照组显效率为50.00%(20/40)、有效率25.00%(10/40)、无效率25.00%(10/40)、总有效率75.00%(30/40);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25.68±1.85)分、SDS(20.49±1.25)分较对照组SAS(62.46±2.19)分、SDS(64.37±2.55)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脏手术治疗时以联合护理方式(体外循环护理+优化麻醉护理)干预后,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效果,改善自身心理状态,对患者病情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2025, 2(11):77-79.
摘要:目的分析卵巢囊肿术后患者运用协同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3年3月至2025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卵巢囊肿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协同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比两组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及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卵巢囊肿手术患者护理中应用协同护理联合心理干预,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还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 2(11):80-82.
摘要:目的探讨产房风险评估在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分娩进程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法抽取2024年2月至2025年2月于本院分娩的女性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经典干预,n=30),研究组(产房风险评估,n=30),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首次排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及产后疼痛水平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心理状态水平较对照组佳(P<0.05)。结论产房风险评估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及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025, 2(11):83-85.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联合运动康复护理对心力衰竭(HF)患者心功能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2月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无缝隙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负面情绪和自我管理能力。结果护理前,两组心功能指标,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负面情绪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LVEDD、LVESD、LVEF、6MWT、BNP)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联合运动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负性情绪,并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2025, 2(11):86-88.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泌尿系结石肾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8例泌尿系结石肾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4)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34)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评估指标包括VAS疼痛评分、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PSQI睡眠质量指数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VAS评分、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6、12、24和48h,观察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两组干预后SAS、SDS及PSQI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可有效缓解泌尿系结石肾绞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状况并提升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2025, 2(11):89-91.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临床常见且高发疾病,在中医理论中,这类病症归属于“痞满”“胃脘痛”的范畴,中药治疗具有个体化、针对病因等优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杨老扎根临床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脾胃疾病,结合中医经典典籍与自身临床经验,提出“重脾胃、顾脾阴”思想,极擅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笔者对其临床医案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其思想,对其学术理念与治疗方式进行以下探析。
2025, 2(11):92-94.
摘要:目的研究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玉屏风颗粒与耳穴贴压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3年9月至202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玉屏风颗粒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免疫功能指标、临床症状评分和炎症因子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各免疫功能指标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面色萎黄、乏力、食少纳呆、汗多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临床症状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0、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各炎症因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炎症因子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玉屏风颗粒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症状,提升免疫功能,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2025, 2(11):95-97.
摘要:目的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版本)”,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梁宏正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的中药处方,挖掘其中的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其在临床治疗慢性肾衰中的用药特点。方法本次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肇庆市中医院门诊并经梁宏正教授诊治的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共计136例,剔除守方的诊次,共收录初、复诊处方,共计382首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版本)”行用药频次、组方规律及聚类分析等操作。结果药物使用频次分析,共纳入梁宏正教授治疗慢性肾衰方剂382首,药物涉及135味,使用频次高达80次或以上的药物共有12味,以茯苓频次最高,为284次;其余药物为泽泻(频次278次)、丹参(频次234次)、党参(频次225次)、白术(频次211次)、山药(频次197次)、黄芪(频次154次)、猪苓(频次149次)、山茱萸(频次135次)、陈皮(频次127次)、熟地(频次126次)、三七(频次114次)。对药物的“四气”进行分析,温性药频次为1894次;平性药(频次1894次)、寒性药(频次1637次)、凉性药(频次1557次)、热性药(频次149次)。对药物的“五味”进行分析,以甘味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苦味药、辛味药、酸味药、咸味药,累计频次各为3353次、2068次、1578次、513次、136次。对药物归经进行分析,以脾经频次最多,为2842次;其次分别为肾经累计2358次、肺经累计2216次、肝经累计2107次、胃经累计1566次、心经累计1355次、膀胱经累计732次、胆经累计423次、大肠经累计359次、小肠经累计181次、三焦经累计89次、心包经累计89次。对药物功效进行分析,可见补虚类最多,累计1510次;其次分别为利水渗湿类累计1032次、活血化瘀类累计444次、收涩类累计433次、清热类累计425次、理气类累计324次、解表类累计278次、化湿类累计199次、止血类累计166次、温里类累计128次。设置支持度、置信度依次为30%、0.9,得到频次高达100次及以上的药物组合共72组,其中频次排序前8组分别为:茯苓,泽泻;茯苓,党参;茯苓,泽泻,党参;泽泻,党参;泽泻,山药;茯苓,泽泻,山药;茯苓,山药;茯苓,白术。根据K-means算法将所录入的382首方剂归为3类,最终得到3首类方,分别为:茯苓,泽泻,白术,党参,丹参;泽泻,茯苓,山药,丹参,党参;丹参,六神曲,芦根,黄连,薏苡仁。结论梁宏正教授治疗慢性肾衰以补虚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收涩类、化湿类等药品为主;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丹参、党参、白术等;常用温性药、甘味药、归脾经的药物;常用药物组合有:茯苓、泽泻,茯苓、党参,茯苓、泽泻、党参;以上皆体现其“补肾、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固肾涩精、清利湿热”的临床辨证特色。本研究得出3个新处方分析为慢性肾衰潜在的核心处方,分别为:①茯苓,泽泻,白术,党参,丹参;②泽泻,茯苓,山药,丹参,党参;③丹参,六神曲,芦根,黄连,薏苡仁。
2025, 2(11):98-1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颈部疼痛不适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4年1-12月在本院治疗的40例颈型颈椎病急性期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使用针刺运动疗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及颈椎功能、颈椎活动度、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及颈椎功能,颈椎浮动度,影像学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的VAS疼痛评分、N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左旋、右旋、后伸、前屈的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Cobb角、椎间隙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过屈过伸位移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运动疗法对颈型颈椎病急性期颈部不适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颈椎功能,提高颈椎活动度,有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提高颈椎稳定性。
2025, 2(11):101-103.
摘要:目的探究皇龙益气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皇龙益气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7、14、28d和90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mR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14d和90d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4d和90d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主症)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皇龙益气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效果显著,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且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2025, 2(11):104-106.
摘要:目的研究耳穴压豆治疗社区老年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间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诊治的100例社区老年失眠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服用艾司唑仑片助眠),研究组采取耳穴压豆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为(11.26±0.98)分、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评分为(15.84±1.33)分,研究组分别为(10.84±0.91)分、(15.19±1.2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夜间入睡时间为(36.92±3.38)min、每天夜间觉醒次数为(1.73±0.15)次,研究组分别为(35.46±3.20)min、(1.66±0.14)次,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00%(42/50)、98.00%(49/50),研究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采用耳穴压豆通过刺激耳内相应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元神、恢复阴阳平衡,进而提高睡眠质量,治疗社区老年失眠症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2025, 2(11):107-109.
摘要:目的以真实世界数据为基础,探讨注射用美罗培南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进行研究,纳入2022年1月至2025年3月期间收治的300例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进行治疗的重症感染新生儿,根据用药类型均分为对照组(仿制药组)与观察组(原研药组),每组样本各150例。使用不同药物对两组患儿进行治疗后,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以及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存在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时,选择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大致相同,因而两种药物均可以用于新生儿重症感染的临床治疗。
2025, 2(11):110-112.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消化酶胶囊与莫沙必利联合用药对老年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PDS老年患者8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4)接受莫沙必利单药治疗,观察组(n=44)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方案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控制情况、胃动力学指标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方案临床疗效相比对照组明显提升(86.36%与68.18%)(P<0.05)。治疗后,观察组2项症状(餐后饱胀、早饱感)得分与总分相比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消化道症状控制情况与胃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检测值相比对照组均明显提高,胃泌素17(G-17)检测值相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总占比(9.09%与4.55%)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老年PDS患者应用复方消化酶胶囊与莫沙必利两药共治的疗效较理想,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促进胃动力学指标恢复,并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5, 2(11):113-115.
摘要:目的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糖尿病不孕接受炔雌醇环丙孕酮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PCOS伴糖尿病不孕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n=40,炔雌醇环丙孕酮+吡格列酮)和B组(n=40,炔雌醇环丙孕酮+二甲双胍),对比A组与B组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CRP)、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性激素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A组与B组血清炎性因子及性激素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TNF-α、CRP水平低于B组(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2.50%(P<0.05);A组雌二醇水平高于B组,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低于B组(P<0.05)。结论与联用二甲双胍相比,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吡格列酮治疗PCOS伴糖尿病不孕患者能更显著地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性激素谱,并获得更高的临床总有效率。
2025, 2(11):116-118.
摘要: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阿仑膦酸钠单药)和观察组(阿仑膦酸钠+阿司匹林),每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β-CTX、P1NP)、疼痛评分(VA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腰椎、股骨颈的BM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BMD治疗后的增幅较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与骨代谢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吸收β-CTX及骨形成P1NP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代谢与骨密度、缓解疼痛、安全性良好。
2025, 2(11):119-121.
摘要:目的探究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强化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4年2月期间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组(n=45)接受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强化他汀治疗方案,他汀组(n=45)接受强化他汀单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他汀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d、3个月后及6个月后,联合组NIHSS评分均低于他汀组(P<0.05)。治疗前,联合组和他汀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mRS评分均低于他汀组(P<0.05)。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巴塞尔指数(BI)改善程度评分均高于他汀组(P<0.05)。随访1年内,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强化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2025, 2(11):122-124.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实习教学环节采取混合式教学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方式的效果及对护理实习生临床技能的提升作用。方法选取2024年1—6月间入科的35名护理实习生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采取常规教学方法,选择2024年7—12月间入科的35名护理实习生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实施混合式教学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的出科考核成绩、临床技能、教学效果并调查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出科时的理论考核成绩、实践实操成绩以及总成绩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教学效果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混合式教学联合情景模拟能有效提升护理实习生理论及实践能力,促进临床技能掌握,教学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2025, 2(11):125-127.
摘要:目的评价专项质量管理方案对社区医院超声科室在工作质量核心指标和患者满意度方面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1-12月于本社区医院超声科行超声检查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各75例,T0组(2024年1-6月)实施常规超声科管理、T1组(2024年7-12月)实施专项质量管理。对比T0组、T1组的超声工作质量与患者综合满意度评分。结果T1组图像质量合格率、报告诊断准确率、报告书写规范率均高于T0组(P<0.05);T1组患者综合满意度(环境与隐私、等候时间、医护人员态度与沟通、报告获取及时性与清晰度及总体满意度)评分均高于T0组(P<0.05)。结论专项质量管理方案在社区医院超声科室的应用具有显著成效,不仅有助于改善图像质量、诊断准确率等工作质量核心指标,还可全面提升患者综合满意度。
2025, 2(11):128-130.
摘要:近年来,公共卫生问题呈现出发病率高、影响范围广、突发等显著特点,这些变化给传统的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在日益复杂的健康风险环境以及公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面前,推动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已成为提升卫生治理效能、筑牢全民健康保障防线的关键举措。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阶段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结合实际工作场景探讨模式创新的具体策略,最终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2025, 2(11):131-133.
摘要:本文首先明确血站检验科在保障血液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具体涵盖组织结构搭建、程序文件制定、全流程质量控制等内容。随后,结合该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强化人员专业培训、完善设备全周期管理、优化试剂选用与质控流程等改进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人员意识不足、设备管理漏洞、试剂质控环节滞后等突出问题,最终实现了提升血液检测质量、筑牢输血安全防线的目标,为血站检验科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2025, 2(11):134-136.
摘要:毒蛇咬伤作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毒蛇种类繁多,以竹叶青属、蝮属等为主要致伤蛇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毒蛇咬伤的救治体系日趋完善,已从传统的抗蛇毒血清治疗发展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新鲜冰冻血浆等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救治效果。人工智能技术在抗蛇毒血清研发中的应用为传统治疗方法带来了革新。高效院前急救体系的建立和一体化护理模式的推广进一步缩短了救治时间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本文综述了中国南方毒蛇咬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急救体系建设、抗蛇毒血清的应用进展及综合治疗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毒蛇咬伤救治提供循证依据。
2025, 2(11):137-139.
摘要:脑卒中作为临床高发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引发的多种并发症中以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现阶段针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主要集中于康复医学领域,普遍采用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随着近年来现代医疗技术的革新,智能康复机器人在卒中患者临床康复中应用范围持续扩大,该设备能够实现精准控制、标准规范完成高强度重复训练,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实现与传统康复治疗的优势互补。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康复机器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康复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2025, 2(11):140-142.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检索与分析,深入探讨了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概念、病理生理机制以及院前急救护理等核心内容。结果表明,规范化开展院前急救干预措施对改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2025, 2(11):143-145.
摘要:加强对急性肾衰竭(ARF)患者的观察,优化护理措施,是改善其预后的有效途径。由于ARF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并发症较多且感染风险较高,因此ARF患者的护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传统的护理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病情需求。在临床上,护理干预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的一种护理方案,不仅对并发症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还能有利于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现就ARF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2025, 2(11):146-148.
摘要:社会隔离普遍存在于脑卒中患者的疾病过程中,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与脑卒中疾病相互影响,为了进一步增加社会各个领域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隔离方面的相关认知,现基于现有的相关文献和研究,针对性地以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社会隔离为重点进行综述。以期通过本次研究综述,推动提升老年脑卒中患者在整个社会领域中的参与度,促使脑卒中患者更好地融入并回归社会,降低社会隔离发生率。
2025, 2(11):149-151.
摘要:院前急救急诊护理是现代急救医疗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急诊是患者从现场到医院之间的急救过程,是针对患者实施抢救的首要环节,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接受院前急救急诊的患者具有病情危急、病情进展迅速、病种及护理风险因素多样等特点。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使得院前急救急诊工作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和风险,且防范难度较大。若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则较易发生各类不良事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分析了院前急救急诊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并以此类风险因素为基础,提出针对性防范对策。
2025, 2(11):152-154.
摘要: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辅助生殖技术中使用促排卵药物时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本文在系统回顾OHSS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和分度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其治疗策略,并从护理角度系统综述针对OHSS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2025, 2(11):155-157.
摘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和冠心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延续护理作为连接院内治疗与家庭康复的重要枢纽,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系统综述了延续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形式、核心内容及临床效果,旨在为优化护理实践提供理论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干预等)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心脏运动康复通过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训练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同时降低再入院率。然而,当前我国延续护理仍存在服务碎片化、多学科协作不足等问题,未来需整合“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网络,结合人工智能健康管理技术,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干预体系。
2025, 2(11):158-160.
摘要:多发伤是一种常见的高能量损伤,多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因素引起,患者创伤部位广泛,且易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在多发伤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抢救中,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损伤控制复苏(DCR)是目前严重多发伤患者液体复苏的理想方案,其以血浆为主要复苏液体,既能有效扩充血容量,又可减少组织水肿,并更快恢复患者的体温、凝血功能等指标。本文将从多发伤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DCR的发展与意义,以及DCR在此类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阐述,总结DCR的临床应用经验,以提升此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为DCR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2025, 2(11):161-163.
摘要:肩关节作为人体活动范围最广的关节,在高频运动负荷下极易发生损伤,损失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肩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评估与康复路径不断更新,呈现出多维度、系统化发展趋势。本文系统梳理了肩关节常见损伤类型及其发生机制,重点回顾了临床评估手段、功能测评与影像诊断的发展,进一步归纳了以阶段康复为核心的干预策略和新兴康复模式。通过汇总近年文献与临床研究成果,力图构建一套覆盖“损伤识别-功能评估-精准干预”的科学路径,为一线康复实践与运动损伤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参考。
2025, 2(11):164-166.
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过程中常见的继发性病理过程,其发生机制涉及复杂的级联反应,包括氧化应激、钙超载、炎症反应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个环节。尽管恢复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措施,但再灌注本身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加重神经细胞损伤,这已成为当前神经保护研究的重要挑战。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代谢中心和凋亡调控枢纽,在CIRI病理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其功能障碍可导致ATP合成减少、活性氧(ROS)大量产生及细胞凋亡通路异常激活。线粒体自噬作为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质量控制机制,对维持神经元存活至关重要,但由于线粒体结构的特殊性和调控网络的复杂性,目前尚缺乏临床可用的特异性靶向药物。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归纳相关资料,发现中医中脾与线粒体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将从“脾主运化”角度探讨线粒体自噬的机制,以期为寻找中医干预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2025, 2(11):167-169.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患者出院后仍面临长期的康复护理需求。传统护理模式存在时空限制、专业支持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患者的持续性护理需求。这一背景下,“互联网+”居家护理上门服务新模式开始被积极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之中。本文系统阐述了“互联网+”居家护理的概念内涵,深入分析了脑卒中患者的居家护理需求特点,探讨了该模式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研究重点从多学科护理团队建设、智能化护理平台开发、全流程护理管理网络构建、定期随访机制优化以及个性化上门服务等方面,系统梳理并探讨了“互联网+”居家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实践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